本文转自:人民网研究院
人民网上海7月18日电 今日上午,由人民网主办的2025智能互联网蓝皮书发布分享活动在上海华侨大楼举行。会上,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、新闻学院教授孙玮主持“大咖的选择”环节,多位学界与业界专家就智能互联网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。
2025智能互联网蓝皮书发布分享活动“大咖的选择”环节
“规模法则(Scaling Law)”是否会遭遇天花板?
一些业界人士认为,模型规模、数据量和计算资源的增加,与模型性能的提升,遵循着可预测的幂律模式,即规模法则(Scaling Law)。然而,有研究表明,单纯增加模型参数和数据量或面临边际效益递减的问题。孙玮介绍,DeepSeek的横空出世,证明有限的模型、更低的成本,也能实现较强的模型能力。规模法则是否持续有效引发业界讨论。
对此,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、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互动媒体工作委员会主席杨崑认为,规模法则面临的只是阶段性瓶颈。这种现象在工程界屡见不鲜:核心理论上没有取得突破时,就用工程的方法堆砌。大模型技术可能会进入阶段性的瓶颈期,但它不是最终的瓶颈。
上海库帕思科技有限公司CEO黄海清表示,对于预训练和推理环节,答案有所不同。预训练是沿着大算力、大规模、大语料的规则发展,只是速度慢了下来,主要原因是高质量语料数据的匮乏。对于如何共享、交易和使用高质量的行业语料,大家没有形成良好共识。而强推理和多模态的大模型还是遵循着规模法则,因为多模态训练需要的视频语料数据获取成本很高,很多语料数据的匮乏,造成规模法则没有发挥作用。相信随着语料数据整体向又好又多发展,规模法则将继续推动技术发展,泛化能力会越来越强。未来两三年规模法则仍会发挥作用,没有遇到天花板。
AI眼镜能否成为下一个“手机”?
孙纬指出,人工智能作为媒介能够连接人、机器与外在世界,但需要在具体的场景应用落地,实际应用的媒介形态非常重要。2025年在业界出现了百镜大战,AI眼镜是否会以新的形态和界面接口超越手机,值得探讨。
对此,零一万物联合创始人马杰认为,从大方向上来看,AI眼镜有可能成为下一个“手机”。因为人类信息的获取70%来自于视觉,伴随多模态技术的进步,AI眼镜叠加麦克风设备将全面影响人的视觉和听觉。但目前的AI眼镜在产品细节和功能体验等方面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视源股份未来教育集团(希沃)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刘畅认为,AI眼镜不会成为下一个“手机”。目前从一线城市到四五线城市,手机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。但是AI眼镜是穿戴设备,类似于蓝牙耳机可以起到辅助听觉的作用,使用场景相对有限。AI眼镜可能会在某一个行业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与应用,但不会像手机这样普及。
未来3年,智能体是否会催生“一人独角兽”?
2025智能互联网蓝皮书发布会“大咖的选择”环节
马杰认为智能体将会催生“一人独角兽”。智能体的快速发展将给未来的行业结构和公司结构带来重大变化,帮助解决行业内部大量的结构性问题,从而实现行业的健康发展。是否能做到“一人独角兽”存在探讨的空间,但是依托智能技术,以超小型团队完成超大型任务是非常有可能的。智能体也会给就业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,AI会助力创业者在工作中将许多新奇的想法变为现实。
黄海清表示,通用类智能体可能会催生“一人独角兽”或者小团队组成的“独角兽”。但AI存在技术鸿沟,技术人员未必了解行业情况,因此,行业智能体不太可能产生“一人独角兽”。他认为,大模型和AI可以颠覆许多行业,但也会创造许多新的职业机会,当AI大模型和智能体时代到来的时候,我们要学会如何拥抱它、顺应它、影响它和创造它。(冯雯璐、董晋之、刘珊)
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